WFU

2021年8月17日 星期二

新冠肺炎疫苗與腋下淋巴結腫大


 “ 桃園年近40歲的女性病人,上個月接種莫德納疫苗,兩周後摸到腋下有顆粒般的腫塊,但無疼痛感,起初不以為意,最後還是到醫院檢查。

醫生發現她右側乳房和右腋下淋巴都出現腫脹,立即將兩處檢體送病理中心化驗,檢驗結果為右乳侵襲癌和右腋下淋巴轉移,目前已接受乳癌後續治療 ”

-引用自三立新聞


看到了這樣的新聞,

不免讓人擔心疫苗是否有引發乳癌的可能呢?

讓洪醫師來為您解答😉


Q: 疫苗會造成乳癌嗎?

洪醫師: 

不會,依然建議大家盡速施打疫苗,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風險


Q: 腋下淋巴水腫是什麼? 怎麼造成的?

洪醫師: 

淋巴結是身體對抗感染或疾病的第一線,因此面對感染或是癌症,都可能造成淋巴腫大,身體的免疫細胞聚集到淋巴結以對抗異常的外來物。常見淋巴結腫大的情況有以下幾種:

1. 發炎反應:像是細菌感染

2. 癌細胞的侵犯

3. 接種疫苗


Q: 腋下淋巴水腫是莫德納疫苗的副作用嗎?

洪醫師: 

莫德納、輝瑞和AZ疫苗都有可能會造成淋巴水腫,隨每個人體質不同,腫大程度不一


Q: 乳癌的徵兆是什麼?

洪醫師: 

乳癌最常見的徵兆還是硬塊,尤其是不會痛的硬塊,有些人會合併有局部皮膚的變化,少數人會同時摸到腋下淋巴結的情形


Q: 已經是乳癌患者的話,接種疫苗要注意什麼呢?

洪醫師: 

1. 接種位置

請盡量接種在乳癌病灶的對側手臂,避免腋下淋巴水腫的問題。若有私人因素需接種在病灶側也無妨,至乳房外科回診時請主動告知醫師疫苗接種時間及位置,避免診斷誤差。

2. 留意腋下淋巴水腫的狀況

 觀察約莫2週,如果水腫狀況沒有消退請回醫院做檢查


👇參考以前的文章:

乳癌患者是否可以接種新冠肺炎疫苗?


Q: 乳癌患者接種疫苗後可能有的副作用?

洪醫師: 

除了注射部位腫脹、疲倦、頭痛、發燒、畏寒等類似重感冒的症狀,臨床上有些病人以前手術過的地方疼痛感變明顯,或是一些從前的舊疾、舊傷有比較不適的感覺



接種疫苗後請多喝水、多休息,

隨時留意自己的身體變化,

若有任何不舒服請至醫療院所詢問專業醫師 !


引用資料:

40歲女接種莫德納"腋下腫大" 拖兩星期就醫檢查竟得"乳癌" 醫籲"有問題就要立刻檢查"!



2021年7月30日 星期五

年輕型乳癌 思考面面觀

 在乳房檢查意識逐漸盛行的現代而言,

有越來越多40歲以下的女性被診斷出乳癌,

正值生育年齡卻罹癌該怎麼辦才好?


洪醫師建議可以從三個面向思考

1. 復發風險

2. 乳房外觀

3. 生育與否


乳癌是種與荷爾蒙息息相關的疾病,

年輕女性多數處於未停經的狀態,

卵巢分泌的荷爾蒙可能會導致癌細胞持續生長,

因此,

如何阻斷荷爾蒙的分泌至關重要!


  • 復發風險:

風險的高低會參考腫瘤大小、淋巴結有無轉移等因素來做綜合評估,若為復發高風險的病患,化學治療為常見的治療方式。根據統計, 40歲以下且有接受化療的患者,約有九成會在半年至兩年內恢復卵巢的功能。


若為荷爾蒙受體陽性的患者,化療結束後仍建議患者使用「類性腺激素釋放素」等荷爾蒙療法,以降低復發風險。


  • 乳房外觀:

若腫瘤不大,可以進行乳房整形式腫瘤切除手術,尺寸雖會縮小但可保持乳房外觀且不至於變形;此外,也可透過洪醫師所擅長的內視鏡微創手術,不僅可乳腺組織清楚乾淨也可將傷口縮小,維持本來的外觀。


  • 生育與否: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(ER、PR+)

👉轉移性乳癌:這類的患者處於較為嚴重的狀態,有兩種方式治療-手術摘除卵巢,或用放射線使卵巢失去功能,但上述兩者皆為不可逆的治療方式,患者將失去生育功能。


👉非轉移性乳癌:對於有生育計劃的患者,「類性腺激素釋放素(GnRH analogue)」可以阻斷腦部指揮卵巢分泌的上游激素,使卵巢進入短暫的休眠,不僅可以抑制賀爾蒙的分泌,也能保有卵巢的生育功能。


40歲以下、荷爾蒙受體陽性的乳癌病患,除了「類性腺激素釋放素」的選擇之外,對於風險較高的患者,洪醫師也建議患者可以併用「選擇性雌激素接受體調節劑」(如Tamoxifen),降低未來疾病的復發機率。

目前臨床上有許多不同的治療策略,手術技術也越來越進步,洪醫師鼓勵患者勇於接受治療,除了積極與臨床醫師討論之外,也建議年輕型患者多多透過家人、朋友的陪伴,紓解內心壓力。



原文出處:40歲以下年輕型乳癌 治療策略考慮3大點


2021年3月22日 星期一

乳癌患者是否可以接種新冠肺炎疫苗?


👇👇👇

5/23更新,泰莫西芬作用機轉與AZ疫苗相異,

學理上,血栓風險不互相影響,

總體而言,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建議接種疫苗對乳癌患者利大於弊!


首批新冠肺炎疫苗在3/3正式抵台,

於今日(3/22)正式開打,

在全球疫情緊張的時刻,

乳癌患者是不是也適合打疫苗呢?

非乳癌患者又有什麼建議呢?


其實,

目前全球並沒有針對乳癌患者做新冠肺炎疫苗接種的研究,

但美國癌症協會中心(American cancer society)有以下建議:


Q:疫苗有什麼常見的副作用

A: 注射部位腫脹、發紅

  疲倦

  頭痛

  發燒

  畏寒

  肌肉及關節痠痛


Q:乳癌患者適合施打疫苗嗎

A:不建議正在接受化學治療、放射線治療、免疫治療的病患接種疫苗,處於上述階段的病患免疫力普遍較為薄弱,然而疫苗需要免疫系統作用才能展現其效力,為降低病人免疫系統負擔,建議等治療結束後再接種。

目前國外有相關研究顯示,上述治療階段接種疫苗的患者,產生的抗體效果較差;若為轉移性癌症且須持續治療的病患,治療過程中接種疫苗仍是較為建議的。

另外,接受賀爾蒙治療(例如泰莫西芬、復乳納)基本上不會影響免疫系統,因此是可以施打疫苗的。

洪醫師建議,針對牛津AZ疫苗,正在服用泰莫西芬(Tamoxifen, 諾瓦得士錠 Nolvadex)的乳癌患者須多加留意不同於復乳納(Femara)或是停經針,泰莫西芬是賀爾蒙調節劑,在作用機轉上有造成血栓的風險;然而疫苗造成血栓的作用方式與Tamoxifen有異,臨床上目前並無使用Tamoxifen施打疫苗而造成血栓的個案。

在學理上,Tamoxifen和疫苗產生的風險不會互相影響,欲施打疫苗的乳癌患者不需要因此停藥。此外,美國臨床腫瘤學會(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, ASCO)認為接種疫苗的效益大於風險,因此建議乳癌患者施打疫苗。(5/23更新)




Q:乳癌患者施打疫苗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呢?

A:請接種於乳癌病灶的對側手臂,疫苗產生免疫反應時會造成淋巴結腫大,淋巴結腫大也是乳癌惡化的症狀之一,為減少判斷上的誤差,建議接種於對側,並主動告知您的主治醫師。


Q:接種疫苗後可以做乳房攝影嗎?

A可以,但務必記得自己接種的時間及位置,並告知您的主治醫師。


Q:非乳癌患者施打疫苗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呢?

A避開乳癌檢查日期,疫苗產生免疫反應時會造成淋巴結腫大,容易造成診斷上的混淆,淋巴結腫大的狀況普遍會在幾天至幾週後改善,若無改善請與您的主治醫師聯繫。






參考資料:

1.https://www.cancer.org/treatment/treatments-and-side-effects/physical-side-effects/low-blood-counts/infections/covid-19-vaccines-in-people-with-cancer.html


2.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


2021年1月1日 星期五

預防性切除,有必要嗎?



       乳癌目前為台灣女性國人罹患率以及致死率的第一名,其發生率約有5-10%導因於家族遺傳,惡名昭彰的BRCA基因突變更提高了罹患乳癌的機率,站在臨床的角度上,乳房的預防性切除真的有其必要性嗎?


Q:什麼是預防性切除? 對象又是誰呢?

洪醫師:

族群可分為兩種,一種是已經罹癌的病人,為了預防對側乳癌所做的預防性切除;第二種是目前都還沒有被診斷是疾病的人,但有家族性遺傳乳癌,且帶有BRCA1、BRCA2的基因突變,以防止癌症發生而做的預防性切除。


Q:BRCA是什麼?

洪醫師:

BRCA1、BRCA2在細胞DNA損壞的時候扮演修復的角色,屬於抑制癌症的基因,一旦這兩個基因產生異常時,細胞修復就會出現問題,在細胞不斷分裂生長的時候就可能會有惡性變化,容易導致乳癌、卵巢癌的發生。


Q:要怎麼知道自己的BRCA1、2有沒有突變?

洪醫師:

要知道自己有沒有BRCA1、2的突變,目前只能去做基因檢測。


Q:確診是乳癌患者的人,什麼狀況下需要做預防性切除?

洪醫師:

確診是乳癌病人且帶有BRCA基因突變的話,經醫師評估後未來另一側發生乳癌的風險高,會建議做預防性切除,但如果是帶有風險相對較低的基因突變的話,其實不一定要做預防性切除,對於乳癌患者而言,存活率與已經發生的乳癌比較相關,另一側的預防性切除僅能降低對側乳癌的發生率,無法提升整體存活率,且可能降低生活品質和自信,舉例來說,stage IIA的乳癌患者,治癒率大約88-92%,預防性切除後,治癒率不改變,但是對側乳癌機率會由5-10%降為趨近於0%,所以,要考慮一下預防性切除是否真的有幫助,因此建議與主治醫生討論後再進行。


Q:什麼樣的健康人會建議去做預防性切除?

洪醫師:

例如媽媽有乳癌,女兒是健康人但做完基因檢測發現有BRCA基因的突變,也會建議他考慮做乳癌的預防性切除,因為BRCA基因的突變在家族性遺傳的比例是很高的,BRCA基因的突變可以說是一種風險等級,BRCA基因的突變會被歸類在最高的等級,因為在這群人可能有八成左右甚至更高的機率在未來會罹患乳癌。


Q:那有其他的基因突變也是需要去做預防性切除的嗎?

洪醫師:

以往BRCA1、2比較為人熟知,國外BRCA基因突變的比例大約佔10%,在猶太人身上會略高一點,但在亞洲乳癌族群的BRCA基因突變比例偏低;進一步借助科技尋找後,也有發現一些基因被證實可能與家族性遺傳的乳癌相關,相對其他基因而言屬於比較高風險的,例如PTEN、TP53、CDH1、STK11等等,但在全基因裡面的佔比不高,所以在乳癌方面,風險不及BRCA基因的突變。


Q:已經確定具有BRCA基因突變但沒有做預防性切除手術的健康人,追蹤的頻率要多頻繁?

洪醫師:

三個月追蹤一次即可,若是風險相對較低的基因突變,例如PTEN、TP53、CDH1、STK11等等,半年追蹤即可。


Q:預防性切除的費用?

洪醫師:

預防性切除目前在台灣仍屬於自費項目。


Q:預防性切除的未來趨勢?

洪醫師:

確立預防性切除的必要,現階段仍需要仰賴基因檢測,但隨著未來基因檢測的普及化,或許可以篩選出亞洲人跟乳癌較為相關的基因,再進而評估預防性切除的需求。



2019年6月2日 星期日

達文西乳房手術?或是內視鏡乳癌微創手術?



達文西乳房手術
或是說機器手臂輔助乳房切除手術 robotic assisted mastectomy
最近陸續有相關的研究與討論出來
台灣主辦了一場國際型的會議,同時探討達文西、內視鏡乳癌以及其他微創手術
邀請了各國的醫師及專家探討此類的議題
但是到底做或不做?其實還有很多值得討論的空間
不過,可以確定的是,乳癌手術將朝向微創的方向發展